(张志娟报道)交谈声、手机铃声、呼叫铃声、仪器设备声,这些嘈杂的声音构成了医院独特的“病房交响曲”,经常令患者感到紧张焦虑。但如今再走进病房,曾经“热闹”的病房安静下来了,而这安静舒适的环境源自今年3月开始推行的一套便民惠民措施——降低病房噪音精细化管理项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强,既希望得到优质高效的服务,也希望获得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促成这一转变的动机来源于一次满意度调查,“有一位大姐说道,‘这个科室每一位护士都非常好,对病人都很关心,但是有一个小小的请求:白天是否能控制一下病房的音量,主要是我家先生自从生病以来晚上睡眠一直不好,到了白天又想睡会,可是经常会被杂音吵醒,所以精神状态经常很差,’”喻护士回忆着,在病房工作了十多年,过去大家都习惯了这里的“热闹”,殊不知患者却苦不堪言。为了解决噪音问题,科室立即组建项目小组,运用CIP管理工具推出了降低病房噪音行动。
小组成员经过多次讨论,共同头脑风暴,锁定噪音来源,逐个击破。护士长阮淑芳提到:"我们医务人员首先应从自身开始反省,护士站是整个病区的中心,如果这里有噪音,几乎每个病房都不能幸免,大家不能为了图方便,随随便便就喊上一嗓子。”因此第一步强化医护人员培训,从自身做起、从细节着手、提高自身素质、相互督促、降低工作期间说话音量,减少不必要的聊天,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关门轻,同时创新沟通方式,增设对讲机,进行精准对话。通过培训、改变沟通方式及平时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护士保持沉稳的工作状态。我们沉稳下来,患者和家属才会感到安心。
在影响病区安静的各方面因素中,患者使用电视、手机的声音被格外关注。责任护士每天在病房穿梭,最能发现问题,因此责任护士就是病房噪音管理责任人,由责任护士做好入院宣教,告知使用手机和电视的具体要求,手机不能放外音,电视开机时间是上午医生查房后,但中午13:00至14:00、夜间21:00后不能打开,音量控制在7-9dB。责任护士只要听到声音过大应第一时间提醒其关掉手机外音并佩戴耳机、降低电视音量,同时动员医生、保洁员、护工共同开展静音宣传,实行“一米法则”,工作人员在病区内交流保持在1米以内,声音控制在40dB以内。
在这些因素控制后我们又发现其实呼叫铃声也格外刺耳,一天下来,一个病区的响铃次数高达一百余次,严重影响病区的安静。患者为什么要按铃?患者按铃通常是为了联系护士更换输液。对此,我们特别要求护士熟悉掌握负责病人的情况,估算好时间,在患者按铃之前就来到病床前,要求护士清楚掌握患者情况、了解患者需求,向主动服务转型。通过增加巡视查房频次,护士得以更加细致了解患者所急所想,在及时答疑的同时,有针对性地与经管医生进行沟通。
“在安静的夜晚,治疗车轮发出的阵阵响声、仪器报警声经常把熟睡的病人吵醒。”夜班护士梅婷说道。为此,在对办公室桌椅设备进行防噪处理的同时,每周定期开展车轮检查,及时更换老化、故障车轮,将仪器报警声在不影响正常救治的基础上平均降低20%。保洁员和护工们也主动响应行动号召,工作中更注意轻手轻脚。
为了扩大影响力,发挥长远效益,我们分别在休闲区、护士站内增设温馨提示标识,同时在晨间广播增加降低噪音的主题宣教。护士长阮淑芳表示,补齐护理短板,改善患者就医体验,需要长效机制,目前项目开展中也有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各责任护士还需要加强同质化管理。接下来,我们还会定期开展督查,提升项目开展的整体水平。
为了给患者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江西省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一病区护理团队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推进护理服务创新,提升患者体验,让有温度、有深度的优质护理服务惠及每一位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