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正文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随笔故事 -> 正文

新闻中心

“免陪”不“免爱”,守护无声胜有声

发布日期:2025-10-14 14:57:35 浏览次数:

分享到:

(张霞报道)在省肿瘤医院胸外二病区监护室,对于刚做完胸腔镜右上肺叶部分切除术的69岁何阿姨而言,这本应是最难熬的时光,却因一群“白衣天使”的精心守护而充满了温暖与安宁。作为一名聋哑患者,她身处一个寂静的世界,但胸外二病区医护团队用她们的爱心与智慧,为她搭建了一座坚实的康复之桥,更以专业的“免陪照护”赢得了家属的由衷好评。

何阿姨因体检发现“右肺占位性病变”入院,手术顺利结束只是成功的第一步。被送入胸外二病区监护室,她面临着呼吸、疼痛、排痰等多重考验。无法用语言呼喊疼痛,无法听见医护人员的安慰与指令,这为她的术后监护带来了特殊的挑战。

面对这一挑战,胸外二病区护理团队早有准备。在何阿姨手术前,护士长便组织团队进行了预案讨论。“我们不能让何阿姨因为沟通障碍而感到无助,必须让她‘看得见’我们的关心,‘读得懂’我们的指导。”一套专为何阿姨设计的“可视化沟通系统”应运而生。

监护室的护士们为何阿姨准备了一套精心绘制的“沟通卡”。卡片上用简洁的图画和醒目的文字,标注了“伤口痛”、“想喝水”、“想咳嗽”、“深呼吸”等不同需求。当何阿姨醒来,因疼痛而眉头紧锁时,责任护士立刻上前,指向“疼痛”的卡片,并用手指比划出疼痛等级。何阿姨点头确认后,镇痛措施便迅速到位。

除了卡片,护士们更是化身“手语学习者”。她们自创了许多鼓励的手势:一个紧握的拳头代表“加油”,一次缓慢的深呼吸示范代表“跟着我做”,一个大大的拇指代表“您真棒”。每一次翻身拍背,护士都会先轻轻触碰何阿姨,让她看到自己的笑脸和动作,再进行操作。这种超越语言的交流,让何阿姨眼中的恐惧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信任与依赖。

实行“免陪照护”期间,意味着护理团队要承担起全部的专业照护与情感支持。护士们成了何阿姨的“临时家人”。她们时刻关注着她的生命体征和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当她成功咳出痰液,护士会高兴地为她竖起大拇指,并轻轻为她擦去额头的汗水;当她因陌生环境而焦虑时,护士会握住她的手,直到她平静下来。

这份细致入微的关怀,通过每日定时的家属沟通,传递到了何阿姨家人心中。监护室的护士在向家属通报病情时,不仅详细说明生命体征,还会特意描述:“阿姨今天自己咳痰很配合,精神很好,还对我们笑了。”这些细节,让无法陪伴在侧的家属倍感安心。

当阿姨情况稳定,即将转回普通病房时,她的女儿激动地说:“妈妈是聋哑人,我们最怕的就是她术后这段时间,有苦说不出。真没想到,在你们这里被照顾得这么好!你们不仅技术好,更有金子般的心。‘免陪照护’让我们完全放心!”

在这间无声的病房里,医护人员用专业打破沟通壁垒,用温情化解患者焦虑,让“免陪”不“免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