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媛报道)“陈主任,您要是再不收,我这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啊!”9月24日上午,医生办公室里,患者龚老爷子的儿子龚先生红着眼眶,将一张崭新的千元购物卡往陈黎莉主任白大褂口袋里塞。
这已经是龚先生第三次尝试送卡了。半个月前,72岁的龚老爷子因吞咽困难入院,经检查确诊为下咽恶性肿瘤。拿到诊断书的那天,一辈子要强的老爷子坐在病床上沉默了一下午,晚饭时对着老伴端来的粥碗摆了摆手:“治啥治,都这年纪了,别折腾了。”家属急得团团转,找到了特需医疗科陈黎莉主任。
陈主任见到龚老爷子时,老人蜷缩在病床上,眉头紧锁,眼神中满是绝望。她没有急着讲治疗方案,而是拉过椅子坐在床边,像拉家常一样问起老人的爱好。“听说您年轻时是厂里的象棋好手?”这句话让老爷子愣了愣,缓缓点了点头。陈主任顺势说道:“那您可得好好配合治疗,等康复了,咱们科室还有几个棋迷,到时候您来当‘棋王’。”
几句家常话,慢慢解开了老爷子心里的疙瘩。接下来的日子里,陈主任凭借三十余年的临床经验,为老爷子制定了精准治疗方案。治疗前讨论时,她反复对比三份治疗方案的影像学资料,在病历上标注出十余处细节。治疗很顺利,康复阶段,陈主任更是把细致刻进了每一个细节。老爷子吞咽功能恢复较慢,她每天查房时都会亲自指导老人做吞咽训练,拿着小镜子示范舌头运动的角度;知道老人怕疼不敢咳嗽,她就用手轻拍老人后背,教他“小口呼吸、缓慢咳痰”的技巧;她会特意绕到病房,看看老人睡得香不香,问问陪护有没有遇到难处。
有一次深夜,老爷子突然觉得喉咙发紧,家属按下呼叫铃后,不到三分钟陈主任就赶了过来,拿着手电筒仔细检查后,轻声安慰:“是术后正常的黏膜反应,我给您开点雾化的药,明天就会舒服些。”
这份专业与用心,家属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龚先生说,每次看到陈主任穿着白大褂穿梭在病房,脚步匆匆却总能停下耐心回答问题,心里就特别踏实。为了表达感激,他特意买了购物卡,可第一次送就被陈主任婉拒了。第二次趁着陈主任查房,他悄悄把卡塞到病历本里,没过多久就被陈主任亲自送回了病房。这一次,面对龚先生再次递来的购物卡,陈主任表示“你父亲住院这些天,咱们相处得像家人一样,这份信任就是对我最大的认可。我从医这么多年,一直记着——医生的手里握着患者的命,心里得装着患者的难,可不能让外物坏了这份本分。”她顿了顿,指了指病房的方向:“现在老爷子正处于康复关键期,咱们一起盯着他好好吃饭、好好训练,等他能正常吃饭了,你们全家高高兴兴接他回家,那才是我最想收到的‘礼物’。”龚先生看着陈主任真诚的眼神,终于不再坚持,默默收回了购物卡。
如今,龚老爷子的吞咽功能已经恢复,能吃下软烂的面条了。每次陈主任查房,他都会笑着招手:“陈主任,等我好了,一定来科室跟你杀两盘象棋。”陈主任总会笑着回应:“我等着呢,到时候可不许耍赖。”病房里的欢声笑语,伴着窗外的阳光,酿成了医患之间最温暖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