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正文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随笔故事 -> 正文

新闻中心

从课堂到医院,成功的角色转换

发布日期:2023-10-19 17:05:27 浏览次数:

分享到:

(曾辉报道)九个月的护理临床实习转瞬即逝,有些释然,因为对于我们这些深在课堂的学生来说,初尝了临床工作的疲惫。特别是在悠长的寒假之后,更多的是不舍与牵挂,那些坚强的老病人们还好吗?新病人的情况是否安然,医生护士们是否依然忙碌着?

相对于一开始的拘谨茫然,现在的我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但不乏味,因为在带教老师们的耐心指导下,我学到了很多,即便是那些曾在书上学到过的知识,在实际操作后方知单纯的理论学习是那么地苍白无力。

短短的九个月中,有过欢喜,那是在每次学会了一项操作后或患者健康转出病房后;也有过苦闷,那是在看到一个个病重患者痛苦的表情后。我问,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病要降临人间,为什么有些人会那么不幸,为什么做完手术还无法恢复?我知道这样的发问显得那么书生意气,也明白有着太多的现实问题,更清楚他们在这里接受治疗是何其有幸。因此,我更加明白医护人员身上职责之重大,而正是无私的奉献与十年如一日的耐心成就了他们力敌千均的能力和良好的操守。

短暂的九个月,亦有很多印象深刻的事情。第一次面对死亡,是在安宁疗护病区,安宁疗护病区都是一些终末期的病人,那天午休刚上班,就听到带教老师说六床***走了,让我去撤一下心电监护仪,当时有过害怕,因为第一次接触死亡,但更多的是敬畏。出科后几个月再回安宁疗护病区,当初我们在的那一批病人基本都已经不在了,在此感叹:生命的脆弱,但对于他们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

人的一生有很多意难平,在特需病房的意难平即是九床的韩爷爷,是一名九十多岁的抗美援朝炮兵,但因为病痛的折磨,在特需病房住了一年多,刚见到韩爷爷的时候已经是骨瘦嶙峋了,身上数不清的针孔,扎个针都很艰难,往往是这里青一块,那里紫一块。感触最深的一次是去给韩爷爷扎针的时候,我叫爷爷的名字,他朝我敬了个礼,当时就愣在那里了。但后来,韩爷爷的病情突然恶化,在一天的早上五点多,韩爷爷永远的倒下了,他用意志和病魔对抗了一年。他没有倒在敌人的炮火里,却被无情的病魔给带走了。那天早上我去病房看了韩爷爷最后一眼,出门给韩爷爷深深的鞠了一躬。

还有一个小故事是在头外一的时候,已经是第三个科室了,扎静脉留置针也已经小有成就了,但很快就进入了扎针的瓶颈期,扎一针失败一针的那种,当时都有点恐惧扎针了,但是有那么一个人在瓶颈的时候把我解救出来,让我变得自信。一次给病人扎针,一如既往的失败了,轮到隔壁床的时候即使那位爷爷看到了我给别人扎失败了,即使带教老师已经准备上手了,他还是点名让我给他打,最后也是不负他所望的打中了。之后的每次扎针都会想起那位爷爷,也是越来越自信。

在此期间的实习,应该说态度是端正的,特别是在病人提出意见以及老师批评后;精神是饱满的,从不疲惫于琐碎繁杂的小事;至于操作,还是缺乏严谨与变通的,对此,还望日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