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幼梅报道)“大家都忙,我自己能行,就盼着餐车来的时候你们喊我一声。”在江西省肿瘤医院淋巴血液一病区,51床的罗大爷用笔在纸上写下这句话。这位聋哑患者的倔强背后,藏着不想拖累子女、不愿麻烦他人的细腻心思,而医护团队则用“尊重式守护”,让病房里的温情悄然流淌。
罗大爷因淋巴瘤住院治疗,家里经济压力不小。为了不影响子女工作、节省开支,他特意把子女“赶”回了家,还主动拒绝了医院提供的免陪护照顾服务。由于每日输液量较大,液体常常要滴到下午,他错过了去食堂吃饭的时间,只能等食堂推到楼上的餐车。
护士长最先发现了罗大爷的难处,立刻叮嘱科室护士:“餐车一到,先帮51床的罗大爷把饭买好。”可当护士准备帮他打饭时,罗大爷却急忙摆手,随后拿起笔写下自己的想法——他听力不便,听不到餐车的动静,只需要护士提醒一声,自己完全能去买饭,不想给忙碌的护士们添负担。
面对罗大爷的“倔强”,护士们没有坚持,而是尊重了他的意愿。此后每天到了饭点,不管手头多忙,总有护士会特意走到罗大爷床边,用笔写下:“大爷,餐车来了。”而每次看到护士,罗大爷都会放下手中的东西,笑着竖起大拇指;护士们也会笑着回应,简单的互动里满是默契。
“患者想保持独立,我们就要守护这份尊严,同时让他感受到关心。”淋巴一病区护士长说,医护和患者之间的温暖,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像罗大爷的微笑和大拇指一样,是双向的理解与体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