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鸿报道)“抽这么多血,我身体哪能吃得消?”清晨7点,江西省肿瘤医院肝胆二病区,新入院的患者许大爷看着护士准备好的采血器具,面露难色,语气中满是抗拒。
原来,按照诊疗计划,今早许大爷需完成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等多项基础及专科检查,共需采集8管血液样本。面对这一需求,刚在外院经历过一次采血的许大爷心里犯了嘀咕,任凭护士反复说明检查的必要性,始终不愿配合。
了解这一情况后,科室游骁翔医生来到许大爷床旁,逐一向许大爷和家属解释每一项检查的意义:“大爷,您看这管血是查血常规的,能帮我们知道您现在有没有贫血、感染;这管查肝肾功能,是因为您有肝胆方面的问题,得看看内脏器官的工作状态;还有这管查肿瘤标志物,是为了更精准地评估您的病情,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游医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专业的医学检查转化为患者能理解的“健康评估项目”,让许大爷逐渐明白,这些检查并非“多余”,而是诊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见许大爷态度有所松动,只是仍担心“抽血过多伤身体”,护士主动接过话茬,在为许大爷进行采血操作的同时,她轻声讲解起血液相关的健康知识。随着护士熟练地完成采血操作,许大爷悬着的心也彻底放了下来。
从最初的抗拒到最终的理解与配合,这短短几十分钟的沟通,不仅顺利完成了诊疗计划中的采血任务,更让许大爷感受到了肝胆二病区医护人员“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温度。在临床诊疗中,类似的场景时常发生,而科室医护人员始终坚持用专业的知识、耐心的沟通和细致的服务,化解患者的疑虑,搭建起医患之间信任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