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婷报道)"护士,我又扫不进去!"9月12日上午,江西省肿瘤医院妇瘤一病区的病房走廊里,68岁的患者刘奶奶举着腕带在门禁读卡器前急得直敲门。屏幕上"扫码失败"的提示像块小石头,不仅拦住了她的脚步,也让陪同的女儿急出了细汗。
这样的场景,近段时间在本科室并不少见。为加强病房安全管理,医院启用了"腕带扫码识别"验证门禁系统,本意是通过智能设备提升通行效率,却因部分患者腕带污损、操作不熟练等问题,反而成了"拦路虎"。患者皱眉抱怨、家属来回帮忙的场面,被细心的黄诚护士长看在眼里。
"门禁是为了安全,可要是用着不方便,反而添了堵。"黄诚护士长没有把问题简单归为"设备问题",而是带着责任护士蹲守病房门口,实地观察患者扫码的全流程:有的老人视力模糊,把腕带贴得太近或太远;有的陪护家属着急赶时间,扫码时手腕快速划过导致感应失败;还有几位患者腕带因出汗、摩擦出现污渍,直接影响了识别精度……
"问题出在'最后一米'。"黄诚护士长在科室晨会上坦言,"智能设备再先进,也要让患者用得顺、学得会。"她带头当"教学员",一场"从细微处见真章"的服务优化就此展开。
针对老年患者占比高的特点,黄诚带着护士们总结出一套"一看二摸三拉回扫"的教学口诀:"一看"是让患者将腕带平举至与感应器同高,保持10-15厘米距离;"二摸"是提醒检查腕带是否有折痕、污渍,必要时用纸巾轻擦;"三慢扫"则是指导家属或患者缓慢移动腕带,先靠近再往后拉点距离,让感应器可以覆盖整个二维码,避免感应遗漏。
如今妇瘤一病区病房门口,再也听不见"扫不上"的焦急抱怨,取而代之的是患者成功通行后的轻松笑容。从"扫码难"到"扫码暖",这场始于腕带的服务升级,折射出的是妇瘤科"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没有宏大的口号,只有弯下腰的观察、蹲下来的悉心教学。而这,正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初心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