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珊珊报道)“李医生,我们是来报喜的!您看,这是孩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8月中旬的一个清晨,江西省肿瘤医院急诊医学科,伴随着清脆的道谢声,即将迈入大学校园的女孩小吴,在父母的陪伴下,将一份鲜红的录取通知书递到了医生李卫勇面前。这份喜悦背后,藏着一段关于“两颗糖”的温暖往事。
两个月前的深夜,距离高考仅剩一周,小吴突然在家出现心慌、手抖、冒冷汗的症状,家人急得没顾上挂号,就带着她直奔江西省肿瘤医院急诊医学科。小吴妈妈回忆,那天急诊医学科诊室灯光亮得晃眼,候诊区坐满了人,她搀扶着女儿站在诊室门口,又急又慌。
刚送走一位患者的李卫勇注意到了这家人。他没问挂号的事,先把小吴拉到诊室靠窗的椅子上坐下,又倒了杯温水递过去:“先喝点水,慢慢说。”听小吴妈妈讲起孩子临近高考的紧张状态,再看小吴攥着衣角、眼神发慌的样子,李卫勇心里有了数——这大概率是考前焦虑引发的躯体反应。“你看,紧张是因为重视,这不是坏事。但咱得学会跟紧张‘交朋友’,比如深吸一口气,想想考完试要去吃什么好吃的。”
看着小吴的眉头渐渐舒展,李卫勇突然从白大褂口袋里摸出两颗水果糖,塞到她手里:“这个给你,甜的东西能让人放松。回去好好睡一觉,明天起来就会发现,其实你比自己想的更厉害。”那一刻,小吴攥着糖,突然抬头说了句:“李医生,谢谢您,我一定会好好考的。”
听到小吴的“报喜”,李卫勇很是高兴:“到了大学也要好好加油,以后遇到啥事儿,都记得给自己一颗‘糖’,学会给自己打气。”
急诊医学科里,向来不缺急难愁盼,可这两颗糖的温度,却跨越了两个多月的时光,成了医患之间最动人的联结。当录取通知书的鲜红遇上白大褂的纯净,我们忽然明白:医者的仁心,从来不止于治病,有时一句安慰、两颗糖,就能成为照亮他人前路的光——而这份光,也会在时光里,酿成双向奔赴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