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正文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随笔故事 -> 正文

新闻中心

一张肝脏解剖图化解患者焦虑

发布日期:2025-06-19 15:27:18 浏览次数:

分享到:

(胡丹报道)6月18日,又是忙忙碌碌的上午,江西省肿瘤医院肝胆二病区患者邹叔叔攥着CT报告单,眉头紧锁,“肝癌切除术”这个陌生名词让他一夜未眠。查房时,黎明医生没有匆忙宣读治疗方案,而是拉过一把椅子坐在床边,指尖轻轻点着影像图:“邹叔,咱们像拼图一样,一块块看明白这个手术。”

黎医生掏出笔,在纸上画出肝脏解剖图:“肿瘤像棵歪脖子树,手术就是给它'搬家'。”他将“门静脉”“肝中叶切除”等术语转化为方言比喻——“血管是水管网,我们要绕过主水管修分支”。20分钟里,他三次停下询问:“我讲得快吗?要不要再画一遍?”在讲解过程中,黎医生刻意避开了“晚期”“转移”等刺激性词汇,转而强调“可控范围”和“后续护航治疗”。

当邹叔叔嘟囔:“开了刀会不会拖累孩子”,黎医生突然合上病历本:“您家孩子昨天偷偷问我,能不能用他的肝移植给您。”见患者愣住,他轻声说:“现在技术不需要走到那步,但您得先给自己一个机会。”这种“家庭叙事疗法”是他特有的沟通方式——从患者碎语中捕捉心理症结,用亲情纽带激活治疗信心。

黎明医生的白大褂口袋里总备着便签纸,每次沟通后都写下关键点交给患者。据统计,他平均每位患者的讲解时间超出常规15分钟,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反而降低22%。“患者记不住各种专业名词,但会记住医生俯身倾听的弧度。”黎医生对年轻医师培训时强调。

在邹叔叔手术同意书签字的瞬间,他忽然抬头:“黎医生,您画的肝叶图我能带走吗?”这个细节恰印证了黎明的理念——当医学剥离技术外壳,最珍贵的永远是“被看见”的温度。在这里,治疗方案不仅是纸张上的墨迹,更是医患共同接住生命重量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