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巧蓉报道)61岁的刘女士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春节前的一天,刘女士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头痛,休息后可自行缓解,因忙着备年货,当时未引起重视。连续出现同样的情况,家人不放心,送她至当地医院就诊,行颅脑MRI示:双侧大脑后动脉硬化,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分叉处动脉瘤或畸形血管团?虽然医生建议需进一步检查,但由于临近春节,家人商量后决定春节后再进一步诊治。
2月8日中午,刘女士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江西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就诊,门诊以“脑动脉瘤”收治入院,医生特别提醒刘女士需绝对卧床休息,并告知脑动脉瘤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有出现破裂的危险。
傍晚18:00左右,经管医生卢鑫像往常一样在下班前查看病人完成的各项检查检验结果,发现刘女士颅脑CTA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2段动脉瘤并外侧裂池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发现危险信号后,他第一时间向上级医生肖利民副主任医师报告,李东海主任诊疗团队随即启动应急预案,详细告知患者和家属病情、相关治疗方案、手术风险及预后,拟急诊行大脑中动脉瘤夹闭术,避免发生更大破裂出血危及生命。
各项术前准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时间来到20:00,刘女士顺利送入手术室,从发现异常检查结果至送入手术室仅2个小时,体现了神经外科诊疗团队对颅脑急症患者处置能力的高效性和准确性,真正做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急病人之所急”。历经4小时,2月9日凌晨,手术顺利结束。术后,刘女士恢复平稳,迁回普通病房。
提起李东海主任团队,刘女士和家人忍不住竖起大拇指,感叹是医护团队的细心与精湛技术,让她与死神擦肩而过,衷心感谢救命之恩。
既然脑动脉瘤如此凶险,那究竟什么是颅内动脉瘤呢?
什么是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因颅内大动脉病变导致脑血管壁局部异常扩张或膨隆形成“血泡”,类似轮胎鼓包,常见于动脉分叉处。若突发破裂则可出现致命性大出血,死亡率高,被喻为脑袋里的不定时“炸弹”。
颅内动脉瘤特点:多为“囊状动脉瘤”(占90%),少数为梭形或夹层动脉瘤;无症状隐匿:未破裂时多数无表现,常在体检或破裂后被发现;破裂风险:一旦破裂,死亡率高达30%-40%,是“脑内不定时炸弹”。
颅内动脉瘤的主要病因和危险因素
主要病因:1.血管壁缺陷:先天性血管中层发育不良、动脉粥样硬化;2.血流冲击:高血压、血管分叉处血流剪切力高;3.遗传因素:家族史者风险增加2-4倍(如多囊肾、马凡综合征)。
危险因素:1.可控因素:吸烟、酗酒、高血压、肥胖;2.不可控因素:女性(发病率是男性2倍)、年龄>40岁。
颅内动脉瘤如何早期发现
典型症状:1.未破裂动脉瘤:多数无症状,偶见眼睑下垂(压迫动眼神经)、头痛;2.破裂出血:突发炸裂样头痛(“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诊断方法:
检查手段 |
特点 |
CTA(CT血管成像) |
无创、快速,适合急诊筛查 |
MRA(磁共振血管成像) |
无辐射,但灵敏度略低 |
DSA(全脑血管造影) |
金标准,有创,准确性最高 |
颅内动脉瘤如何治疗
治疗原则:1.未破裂动脉瘤:根据大小(>5mm)、位置、形态综合评估是否手术。
2.已破裂动脉瘤:需紧急处理,防止再出血!
主流治疗方式:1.介入栓塞术:适用于大多数动脉瘤,微创、恢复快,费用较高,可能复发。2.开颅夹闭术:适用于复杂或宽颈动脉瘤,直视下处理彻底,创伤较大。
颅内动脉瘤如何预防破裂
控制血压:目标<140/90 mmHg。
戒烟限酒:吸烟者破裂风险增加3倍!
避免诱发因素:用力排便、剧烈咳嗽、情绪激动;女性患者慎用雌激素类药物。
定期筛查:高危人群(家族史、多囊肾),建议每2-3年做一次MRA/CTA。
颅内动脉瘤常见疑问解答
1、动脉瘤会遗传吗?
答:家族性动脉瘤占10%-15%,建议一级亲属筛查。
2、体检发现小动脉瘤要手术吗?
答:<3mm且形态规则者需随访,>5mm或形态不规则建议干预。
3、介入栓塞术后能正常生活吗?
答:术后1-2周可恢复轻体力活动,需长期抗血小板治疗。
关键提醒:
1、突发剧烈头痛: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保持平卧、避免移动!
2、术后随访:介入栓塞术后需定期复查DSA,防止复发。
3、通过早期筛查、控危险因素、科学治疗,可显著降低颅内动脉瘤的致死致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