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癌症中心/江西省肿瘤医院在《健康中国观察》杂志2024年第10期(总第62期),发表文章《打造多维度癌症防控体系 促进癌症防控工作高质发展》。
以下是全文。
打造多维度癌症防控体系 促进癌症防控工作高质发展
江西省癌症中心/江西省肿瘤医院
根据国家卫健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综合施策、全程管理,立足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社会,创新体制机制和工作模式,促进癌症防治关口前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普及健康知识,动员群众参与癌症防治,加强癌症预防、筛查、早诊早治和科研攻关”。近年来,在江西省卫生健康委的领导下,江西省癌症中心/江西省肿瘤医院与省内各市级癌症中心及县区肿瘤防治机构一起,在癌症防治体系建设、癌症危险因素防控、防癌科普宣传、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规范化诊疗、癌症防治人才培养及肿瘤防治研究等方面开展工作,共同促进了全省癌症综合防控能力的提升,助力健康江西和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实现。
一、构建省、市、县区三级癌症防治体系
通过建立健全全省癌症防治体系,形成全省标准化科学防治方法,有助于广泛开展防癌健康教育及主题宣传活动,提高社会民众对癌症危险因素的认识,促进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对癌症的诊断与治疗水平,确保患者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同时推动相关科研和技术创新,为更好地应对癌症挑战提供更多的手段;并确保不同社会群体都能够均等受益,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通过建立癌症三级防治体系,可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从而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促进健康江西和健康中国——癌症防治行动目标的实现。
2021年3月,江西省癌症中心印发《关于江西省地市级癌症分中心建设申报条件的函》(赣癌症办字〔2021〕3号),在全省各地市设立市级癌症中心,并经相关肿瘤专家讨论拟定了《江西省地市级癌症分中心建设项目评分标准》,报江西省卫健委审核通过,按照“达标一个、设置一个”的原则,择优选择省内技术领先、队伍、设施完整、制度完善的医疗机构设置为市级癌症中心,并明确了市级癌症中心的功能定位;2022年1月讨论拟定了《县区肿瘤防治办公室建设项目评分标准的通知》,也是按照“达标一个、设置一个”的原则建设。截止2024年6月,在全省范围内已成立了7家市级癌症分中心、18家县区肿瘤防治办,且相关遴选工作在有序推进,力争2025年底实现所有市县区全覆盖。
二、织密线上线下防癌科普网络
在全民全周期导向下的癌症防治,是让更多的人了解癌症的危害及防治知识,促使民众采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基于科学证据,江西省癌症中心/江西省肿瘤医院明确目标,利用自身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主题明确、形式多样的癌症防治宣传、教育和咨询活动。同时,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积极提供癌症防治宣传材料和技术服务,促进基层癌症危险因素控制工作的开展。
在实际工作中,依照《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要求开展控烟工作;积极倡导“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及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通过各类渠道引导居民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人群肝炎病毒(HBV)、人乳头瘤病毒(HPV)、幽门螺旋杆菌(HP)等感染机会;呼吁相关单位认真落实国家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卫生标准,同时为医院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提供保障性机制与服务。
江西省肿瘤医院加强了组织及制度保障,成立了融媒体中心,负责医院的网络防癌宣传和新媒体宣传工作,包括官方公众号、视频号、百家号等;制定了《健康科普宣教制度》,成立了健康科普工作委员会和江西省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委会;同时创建了健康科普微信工作群,凝聚临床医技科室专家力量,并建立了激励考核机制,将医务人员的职称评聘、医院的绩效考核,与科普工作挂钩。因有组织和制度的有力保障,构建了全院全员科普氛围,推动了我院健康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线下,我院连续六年举办了健康科普讲解“达人”大赛,今年是第六届健康科普大赛,有21名选手参赛,有效提升职工健康科普能力,挖掘优秀健康科普人才,近两年均在全省健康科普大赛中获得佳绩。近几年,共有36人获省级、厅级、院级奖励,获奖情况纳入高级职称评聘考核。去年,医院获得了江西省科普讲解大赛优秀组织奖。
在院内,面向住院患者及家属,创新推出精准科普。每个月开展一次互动性健康科普讲座活动。2021年至今,22个临床科室精准科普187场,17200余人受益。为了惠及更多老百姓,我们将主要战斗力放在线上进行。在每年的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举办健康科普自制短视频大赛。内容围绕肿瘤疾病的体检筛查、早诊早治、科学防治、自我护理、营养饮食、康复锻炼及患者和家属关注的热点问题。今年是第四届。从2021年至今,共征集290个科普短视频,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4名给予奖励。
今年,我们在官方视频号上,创新开设了名医直播间固定节目。截止目前,已做了10期直播,内容包括乳腺癌、结直肠癌、肝癌、肺癌、甲状腺癌等,累计观看7万余人次。
三、持续推进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
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是降低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提高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健康中国-癌症防治行动预期目标的主要手段。近年,江西省开展了一系列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
一是城市癌症早诊早治。江西省城市癌症早诊早治从2018年启动至2024年6月,项目已覆盖南昌市8个区42个街道122个社区(村),赣州市1个区10个街道25个社区,九江市2个区8个街道8个社区。江西省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截止到6月底,共完成人群调查评估107462人,评估出高危人群59399人,高危率55.27%。其中肺癌高危人群32199人、乳腺癌高危人群23400人、上消化道癌高危人群23923人、肝癌高危人群12033人、结直肠癌高危人群29057人。46071人完成了临床筛查,其中完成了肺癌筛查(低剂量螺旋CT)16351人、乳腺癌筛查(同时完成乳腺X线和乳腺超声)12214人、胃癌筛查(胃镜)6723人、肝癌筛查(AFP和腹部超声)3990人、结直肠癌筛查(肠镜)7510人。检出可疑肺癌和肺癌阳性185例,乳腺癌阳性病例169例(BIRAD-4B以上),上消化道癌18例,肝癌阳性病例12例,结直肠癌12例。检出各类癌症、癌前病变和阳性患者1907例。形成了“社区+疾控+医院”的筛查机制。自项目开展以来,江西省癌症中心/江西省肿瘤医院作为筛查和项目管理单位,先后获得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项目卓越贡献奖、2022年度癌症早诊早治工作省级项目优秀管理单位。
二是肺癌筛查项目。2021年江西省肿瘤医院(江西省癌症中心)自筹经费在九江市、鹰潭市、余江区开展肺癌高危人群低剂量螺旋CT筛查研究。目前已在鹰潭市月湖区、信江新区、余江区的6个街道6个社区和九江市浔阳区、开发区、八里湖新区、濂溪区、柴桑区共11个街道13个社区进行了江西省肺癌早诊早治筛查项目。项目共进行流行病学调查3709人,评估肺癌高危人群2876人,共筛查2524人,共检出肺癌/疑似肺癌57人,发现肺阳性结节270人,肺结节1075人,气道病变142人,肺其他病变795人,肺外病变1079人。
三是深入开展基层义诊筛查活动。2020年至2024年4月,医院应用移动筛查车共进行了194场的免费筛查,筛查区域覆盖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赣州市等11市67个县区,共筛查56710人,共筛查出甲状腺4类及以上结节1331人,乳腺BIRADs4类及以上639人,前列腺PSA异常642人,疑似肺癌/肺阳性结节163人。
四、加强了癌症早诊早治人才培养力度
癌症防治人才是癌症防治工作方案的制定者、任务的执行者和质量保证者,人才水平体现了癌症防治水平。江西省癌症中心/江西省肿瘤医院非常重视各级各类癌症防治人才的培养。近年来,一是通过优厚的政策支持医务人员参加国内外研修、访学、学历提升,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二是承担癌症防治领域内的学术交流会议、引进知名学者传授经验;让他们成为省级师资力量。同时承担了中国癌症基金会万名医生肿瘤学公益培训江西项目、国家卫健委慢病健康管理—癌症筛查与早诊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工作;并定期开展国家级、省级癌症筛查与早诊技术培训班以及学术交流活动。创新机制及模式(“1+3”模式:1周理论、3周实践教学),培养了一大批基层癌症防治人才,给江西的癌症防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持续提升癌症诊疗规范化水平
我院是省级肿瘤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依托该中心,完善了全省诊疗质控体系,对肿瘤诊疗质量相关指标进行持续性监测,促进全省肿瘤质量持续改进。在日常监控中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规范诊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持续推进“单病种、多学科”诊疗模式,整合相关专业技术力量,做好患者的营养、心理支持、康复指导、疼痛管理及安宁疗护。推进全省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区建设及安宁疗护试点工作;通过“星火计划”在全省基层巡讲,推广MDT诊疗。
六、推动癌症防治研究工作
癌症防治研究工作能为癌症防治提供新技术和新方法。江西省肿瘤医院是集科研、教学、医疗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省级专科医院和全省肿瘤防治科研中心。设有临床科研平台:院士工作站、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江西省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江西省癌症中心、江西“海智计划”肿瘤转化医学研究工作站、江西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江西省肿瘤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基础转化科研平台:江西省首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健康委鼻咽癌个体化诊疗重点实验室、肿瘤学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浙赣共建胸部肿瘤研究室、江西省肿瘤研究所、江西省肺癌研究所、江西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重点研究室、江西省卫生健康肿瘤转移重点实验室、江西省肿瘤医院中心实验室、以及基础医学研究中心。相关项目的开展将有助于建立标准的外周血肿瘤标志物筛选和验证技术平台,促进我省肿瘤标志物研究的发展;建立以社区人群为基础的队列研究外周血血清样本库和社区随访系统,促进基层肿瘤防治网络的建设;加强肿瘤学、分子生物学、临床流行病学和放射诊断学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培养一批能够进行创新性研究的交叉学科人才;为我省癌症早诊早治技术的推广、肿瘤标志物的研发乃至临床个性化医疗打下坚实的学科、人才、理论和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