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正文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中心

新项目丨开展异常凝血酶原检测,提高早期肝癌诊断率

发布日期:2024-07-25 17:19:01 浏览次数:

分享到:

(熊起恒报道)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恶性程度高、转移能力强,但由于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目前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结合血清标志物AFP对早期肝癌的特异性及灵敏度都不理想,漏诊率较高,且对于疗效判断也不够敏感,使得相当一部分肝癌患者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

为进一步满足临床需求,江西省肿瘤医院开展了异常凝血酶原检测项目,为肝病患者提供了早发现、早治疗的标志物检测手段。

正常情况下,肝脏内凝血酶原前体由γ-谷氨酰羧化酶(GLA)进行翻译后羧基化形成凝血酶,然后再分泌到血浆中。而在维生素K缺乏或者肝细胞癌中,这一修饰过程受阻,肝脏产生异常凝血酶原。因此,在肝细胞癌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判定中,异常凝血酶原可作为标记物进行检测。

异常凝血酶原有助于判断疾病进展,异常凝血酶原阳性的患者肝内转移、包膜侵袭和血管浸润的发生率较高。异常凝血酶原还可用于肝癌的疗效监测,异常凝血酶原血清半衰期比AFP短3—5天,能更及时反映肝细胞癌的疗效。另外,异常凝血酶原有助于肝细胞癌的预后判断,治疗后异常凝血酶原水平恢复正常的患者5年及长期生存率明显提高,治疗后异常凝血酶原水平再升高的患者复发几率升高。

不过,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异常凝血酶原升高不一定就是肝癌,它的升高可见于以下原因:

1.各种原因引起的维生素K缺乏、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婴幼儿特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严重的肝脏疾病(如肝脏梗阻性黄疸,肝硬化等)和维生素K吸收障碍等。

2.作为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和DIC等非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鉴别诊断。

3.原发性肝癌。

因此,在做出肝癌诊断前,必须先排除干扰因素,再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