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敏报道)以往的肿瘤治疗方案大多是接诊专家一个人拍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多个专业领域相互协作,包括影像、外科、内科、放疗、麻醉、病理等专家定期讨论,可帮助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实现患者的获益最大化。江西省肿瘤医院泌尿肿瘤多学科团队诊治的一罕见且危险的晚期肾癌病例,患者病情完全缓解,其经过优化的治疗方案为全球首例报道。结果发表在国际公开期刊Frontiers in Oncology上,获得审稿专家的高度评价。
65岁的患者江老师是个退休教师,自从两年前确诊晚期肾集合管癌后,他对自己的遭遇感到惊恐却又幸运。这种罕见且及其危险的肿瘤很难治疗,但是老江目前处于完全缓解期。
2019年10月,江老师因为腰痛在江西省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就诊,影像学检查发现左肾恶性肿瘤,进一步检查显示腰椎、肺部多发转移。江老师对自己的病情感到非常纳闷,平时自己很少生病,也因此疏于体检。
江老师的病情已为晚期,既往医学的观点都不会主张手术。然而,肾脏肿瘤却是个例外。现代泌尿外科认为,如果患者一般状况良好,原发肿瘤负荷重、症状明显者,切除肾脏手术可带来获益,在国内外指南均有推荐。经过江西省肿瘤医院泌尿外肿瘤多学科讨论后,建议行左肾全切术。
江老师的手术通过微创手术方式——腹腔镜很顺利地完成,术后康复也很快,腰痛好转,这给江老师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信心。
一周之后,病理病理结果显示:左肾集合管癌。在百度查询了该疾病后,江老师灰心丧气——这几乎是个绝症。
肾集合管癌,罕见却具有独特病理类型,大部分患者一经发现就是晚期,患者中位生存期少于1年。国内指南对于该病的治疗无推荐方案,国外权威指南NCCN的治疗建议也是“含糊其辞”,仅仅在脚注中标出“铂类为主的化疗可能带来一定的获益”。经查询,NCCN指南的推荐源于2007年的一个23例小样本、单臂的研究的结果。该研究中,虽然化疗有一定疗效,但不良反应也不可忽视,观察到的中位生存时间仅为10.5个月。
江老师几乎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经过几天的调整时间后,江老师的思维依然清晰:是否只有化疗可以选择?最新的研究报道情况如何?是否有更好的治疗方案?
经过充分文献检索,泌尿肿瘤多学科团队多次讨论,提出:“1. 化疗有效率有限,近15年来无进一步报道;2.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对于肾集合管癌有一定的疗效,但是总体有效率明显低于常见的肾癌类型——肾透明细胞癌;3. 最近几年免疫治疗在肾集合管的治疗有少量报道,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但是免疫单药疗效仍然有限;4. 双免疫联合疗法的报道令人鼓舞,国内无可及的药物。”综合分析:推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联合免疫药物。
江老师经过慎重考虑,要求采取该种治疗方案。用药一个疗程,老江的肺转移病灶几乎消失,病情得到了控制。然而,严重的不良反应同时出现:高热、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经过对症治疗后江老师的不良反应恢复。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但似乎是“以毒攻毒”,不良反应过于严重。后续免疫治疗被迫中断,仅使用了靶向药物。
三个月后,江老师病情急转直下,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腰椎疼痛症状。肺部CT显示右侧胸腔明显积液,穿刺细胞学证实为癌性胸腔积液。江老师再一次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泌尿肿瘤多学科团队再次进行讨论,认为:“1. 靶向联合免疫初治时疗效显著,证实了该方案的有效性,但是不良反应不可忽视,注意控制药物剂量可能降低反应性;2. 推荐更换药物,重启靶向联合免疫方案,但须有一定的冒险性;3. 化疗或者保守治疗亦可供患者选择。”
根据讨论结果江老师决定放手一搏,再次采用靶向联合免疫方案。
一个疗程后,患者呼吸困难明显好转,3个疗程后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复查影像学,患者肺部病灶完全缓解,骨转移病灶未见活性。至发稿时,患者仍然健康存活,正如江老师所说“目前我的状态,跟没有生病时完全一样”。
对于复杂的泌尿系肿瘤的治疗,多学科诊疗模式(MDT)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最佳解决方案。泌尿肿瘤多学科团队首席专家涂新华指出,面对复杂的肿瘤患者,单一专家的视角有限,多个学科专家共同商讨出来的治疗方案更具有科学性。该例患者历经多次MDT讨论,在慎重考虑和反复推敲之后创新性地给予联合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且团队在病情演变、不良反应管理过程中MDT团队持续跟踪,最终使患者获得了“奇迹”。
本病例已经发表在国际期刊Frontiers in Oncology上,所有读者可免费下载,为后续肾集合管癌的治疗给予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