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胃肠镜只能看到上、下消化道黏膜改变,若将B型超声波与胃肠镜结合,就可以看到上、下消化道壁内及壁外改变。经过30多年的发展,超声内镜已小型舒适化、电子智能化,成为消化道疾病检查和治疗不可替代的设备。
超声内镜、普通内镜区别在哪?
一般电子胃肠镜只能看到上、下消化道管腔内壁黏膜的变化,而超声内镜能像B超一样,通过超声波的反射图像,观察到消化道管腔壁的层次,也能看到胰腺、肝脏、胆管、膀胱、前列腺、子宫等壁外邻近器官及其结构。

超声内镜类型有哪些?
1.微探头超声。较细导管式微探头,可以通过内镜管道进行探查,称为微探头超声内镜。
2.环扫型超声内镜。超声探头位于内镜的头端,医生定位操作相对容易,能很好显示上、下消化道管壁结构及邻近器官,并带多普勒血管显示功能,主要用于可视范围病变的诊断,不用于穿刺细胞学检查及穿刺治疗。
3.纵扫型(线阵型)超声内镜。超声探头位于内镜头端侧壁,与十二指肠镜相似,显示210°-270°范围的扇形图像,同时有多普勒血管显示功能,可用于疾病诊断、超声引导下穿刺及介入治疗,改变了很多消化疾病的诊疗模式。
超声内镜检查和治疗项目在哪些?

一、食管疾病
1.判定食管肿瘤来源管壁的层次,如早癌浸润深度,决定微创黏膜切除或手术切除范围。
2.判定中晚期食管癌侵及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疾病分期,指导治疗。
3.判定食管旁如气管、肺、纵膈等疾病的性质与血管关系,可行穿刺活检病理诊断。
二、胃部疾病
1.判定胃溃疡深度,鉴别良恶性,了解溃疡愈合情况。
2.判定“早癌”病变侵入层次,决定微创局部切除或手术切除范围。
3.判定胃黏膜下肿物性质,鉴别腔外压迫,并可行穿刺活检,明确肿物病理性质。
4.判定中晚期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临床分期,指导治疗。
三、胰腺疾病
1.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EUS-FNA)抽吸和活检病理检查,确定胰腺占位性病变性质。
2.可行胰腺穿刺引流术,治疗胰腺囊肿等
四、结直肠疾病
1.判定结直肠黏膜下肿块性质和鉴别腔外压迫。
2.判断结直肠息肉或黏膜病变浸润深度,辅助制定治疗方案。
3.辅助判断结直肠中晚肿瘤的临床分期,确定治疗方案。
(撰稿:吴秋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