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浩 郑智报道)2012年一名叫Emily的化疗不敏感白血病小患者接受了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治疗后,到今年已经第3年无癌生存,其研究结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而Car-T技术也为肿瘤治疗开启了新的篇章,但目前此技术也存在局限性,如细胞因子释放综合症(CRS),脱靶效应等安全性问题有待解决。
在本届ASCO2015会议上,来自Bellicum公司的Aaron Foster等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考虑到CAR的共刺激分子CD28和4-1BB在体内试验中对T细胞的增殖,体内存活时间以及治疗效果的不稳定性,该研究小组设计并导入了全新CAR共刺激组合MyD88和CD40。同时为了降低副作用,保证安全,该CAR上装配有“iCaspase-9安全开关”(CaspaCIDe)。在淋巴瘤小鼠模型中,与对照组30天死亡率100%相比,该小组设计的新型CD19-CART在第30天的死亡率为0%,证明了其优秀的疗效。当启动安全开关后,CAR-T细胞分泌的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在24小时时得到了迅速,显著的控制。尤其是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症的“元凶”之一的IL-6水平降低了90%以上,显示了该小组设计的CAR-T在安全性方面的优越性。除了淋巴瘤模型以外,该研究中还使用了Her2阳性乳腺癌动物模型,与对照组30天死亡率100%相比,Her2-CART组的75天死亡率低于50%,证明了其Her2-CART在乳腺癌模型中的疗效。
优化CAR-T的结构,设计出性能高,又安全的CAR-T是当前所面临的技术难关。如何有效控制由于过度分泌细胞因子而导致的副作用,如何提高CAR-T细胞在体内的生存时间及有效的增殖率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同时,能否筛选出肿瘤特异性抗原为另一大难关,这也是为什么目前绝大多数进行中的临床试验为CD19-CART的原因之一。
CAR-T技术的问世,为治愈肿瘤带来了希望,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技术的不断改良优化,我们期待它将会为肿瘤患者们带来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