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正文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旧站栏目备份

江西省肿瘤医院专家:化疗后应警惕骨髓抑制发生

发布日期:2014-10-23 15:46:13 浏览次数:

分享到:

(双跃荣 钟幸报道)当今时代,太多问题让我们关注。肿瘤,这个曾经并不常见的名词,现在如同幽灵般渗透了平民百姓的生活之中,成为人类的健康杀手。随着对肿瘤科学探索的深入,面对日渐高发的肿瘤,我们早已不再是束手无策,肿瘤已成为可治可控的疾病,其中化疗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

化疗,是一把双刃剑,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如龙卷风般肆虐着机体自身的细胞,带来诸多的不良反应。其中,骨髓抑制是其主要的副作用。骨髓抑制不仅延缓化疗的进行而影响治疗效果,而且可能导致并发症而危及患者生命。目前化疗后骨髓抑制包括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系的抑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抗癌药物毒性反应分度标准分为I—IV度。江西省肿瘤医院的专家简要介绍骨髓抑制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措施,希望各位患者能从中获益。

(一)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即粒系抑制,是骨髓抑制最早、最常见表现之一。粒细胞减少时患者可觉得头晕、无力、疲乏,有时合并发热,严重并发肺部感染及败血症。一般认为,粒细胞的减少通常开始于化疗停药后一周,至停药10-14日达到最低,在低水平维持2—3天后缓慢回升,至第21—28天恢复正常。治疗主要使用升白细胞药物,可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刺激骨髓粒细胞的增殖与释放,对于I度粒细胞减少,原则上不用;对于III和IV度粒细胞减少,必须使用。IV度粒细胞减少伴或不伴发热的患者,应预防使用抗生素。患者在白细胞减少期间要加强营养,多休息,避免接触上感患者。

(二)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即巨核系抑制。血小板减少最主要表现为出血,可以皮肤出血,牙出血,鼻出血等。一般而言,血小板降低比粒细胞降低出现稍晚,两周左右下降到最低值。治疗主要使用升血小板药物,可应用白介素-11或者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刺激巨核细胞的成熟释放,对于I度血小板减少,可以不用;对于III和IV度血小板减少,必须使用。但是药物刺激血小板生成起效较慢,通常需要连续使用5天以后才有效果,因此,IV度血小板减少且存在出血倾向的患者,应同时血小板输注。患者要观察身体是否有出血,避免受外伤,不要进食带刺的食物。

(三)化疗所致贫血

贫血也是化疗后常出现的不良反应,患者可表现为疲乏、头晕、胸闷、脸色苍白等。出现贫血时,可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红细胞生成,贫血严重时应同时输注红细胞悬液。患者要加强营养,注重休息,口服治疗贫血的药物。

临床上,不应一昧地追求化疗疗效,忽视骨髓抑制的这枚安全隐患而带来严重并发症,甚至致命;也不能过于害怕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延误肿瘤治疗,骨髓抑制通过正确及时治疗能恢复正常,不会给患者造成大的伤害。因此,肿瘤患者在完成化疗后,应警惕骨髓抑制发生,定期复查血常规、及时处理血象下降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