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丹报道)压疮又称褥疮或压迫性溃疡,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缺血、缺氧、坏死、溃疡而形成;常见于卧床病人、被动卧位病人以及消瘦的病人;多发于骨隆突处,如:骶尾部、双侧髋部、肩胛部、足跟等;是护理工作的一大难点。
江西省肿瘤医院癌痛患者较为普遍,其中不乏被迫体位患者,住院患者经过严格评估压疮风险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后,几乎没有压疮的发生。但患者在院外发生压疮则有时不可避免。近日,骨软科有一位女性压疮患者,78岁,右髂骨转移性角化型鳞状细胞癌Ⅳ期,自理能力35分,重度依赖,并伴有癌痛,2021年2月14日入科,身体营养状况差,长期卧床,右侧髋部有一约2.5cm×3cmⅢ期压疮,伤口发白,有脓性渗出。
“她在家就身上痛,非要坐着才舒服,导致现在骶尾部都睡烂了,”患者家属说,患者在家由于癌痛一直是被迫坐位,连续几天未曾改变体位,并且癌痛掩盖了骶尾部的压疮部位的不适,在家无好转遂入院。在疼痛、身体营养状况差的情况下,责任护士每天按照清洗、消毒、风干、上药、透气的程序给患者换药2-3次,更是想各种办法在尽量减轻癌痛的前提下帮助老人被动摆好睡姿,每小时查看患者皮肤情况,使得伤口不再重复受压,并给予气垫翻身床和翻身枕,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指导患者加强营养。在护士的精心护理下,患者压疮明显好转,仅四天压疮由原来的2.5cm×3cm缩小到了1cm×1cm,并且脓疱也越来越小了。
压疮往往是容易忽略的,2013年欧美国家将每年11月的第三个星期四定为“世界压疮预防日”,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压疮,提高对压疮预防重要性的认识。作为医护人员,更应该重视对患者的压疮宣教,让患者及家属掌握预防压疮的方法。发生压疮最主要的因素是皮肤所受压力的大小和压力的持续作用,因此减轻压力是预防的关键,而最经济有效的减压技术就是体位变换。医护人员要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压疮发生的机制,才能更好的配合预防压疮,医护与家属共同为高危压疮患者撑好皮肤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