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正文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栏目备份 -> 随笔故事 -> 正文

旧站栏目备份

医护和心护

发布日期:2018-02-01 17:09:26 浏览次数:

分享到:

(何勤思报道)作为一名年轻的肿瘤内科医生,已逐渐习惯每天要面对不同的癌症患者,感受他们的喜怒哀痛。虽然临床工作日渐繁重和单调,但对我而言,生活中最大的幸福往往来自于患者的信任和家属的理解。记得硕士研究生导师曾经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令我非常感动:有一年大年三十夜晚,我们肿瘤医院的某个内科主任,抢救了一整晚的病人,当回到值班室看见窗外燃放的万家烟火时,她感觉到,那是为她而鸣放的赞美。虽然在当医生的道路上我才起步, 但我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我用心为之付出一切的高尚职业。

在我读医学硕士研究生期间,曾经有这么一个患者,令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医生和患者的信任和友谊。这是导师曾接手治疗的一位病人:年过古稀、慈祥和蔼的老人家。印象中第一次见到他,身材高大,面容坚毅,性格爽朗,他那富有感染性的笑容让人很愿意接近,虽然他当时还伴有较严重的咳嗽、咯血痰、胸闷气逼的症状,但他却从不轻易向病痛认输。

初诊时,老人的子女为了不让患者有过多的心理压力,只告诉老人说是严重的肺炎必须要住院治疗。其实通过检查和化验的结果是肺鳞癌合并全身转移,巨大的肿块已经压迫并堵塞了一侧的主支气管,合并了严重肺部感染伴随心力衰竭。因为患者已无法接收受传统的手术和放疗的治疗,生存期不到1月,但是导师还是带领我结合患者病情与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一方面我们通过和患者本人沟通并告知“重症肺炎病情”而不是晚期肿瘤病情,让他坚定战胜病痛的决心,配合我们的治疗;另一方面患者家属也与我们积极交流病情,对我们医生护士充分信任,也同时安抚好了患者的情绪。虽然作为医生,几乎每天都将面对患者的生离死别,曾经学校的学长学姐们也告诉我,多经历几次慢慢就会习惯了,但是经历过才发现,其实医生是做不到心如止水的,面对病人,当我们通过医学知识,知道他的预期生存期的时候,我们难过、不舍,甚至痛恨自己的无能为力,这也激励我们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不断学习,希望可以治愈更多的患者,为更多的家庭营造幸福。

在随后的治疗过程中,老人频发胸闷气逼,伴有心慌气促,也经历数次抢救,在疾病稳定的时候,光口服药物就有5、6种,对于这个年纪的病人而言,记住药物的药量和服用时间是一种挑战,为了让老人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发挥药物药效最大化,我们把老人每天要吃的药物列出清单,嘱咐他服完药物后就画一个勾。我们都知道,人年纪越大越容易孤单,所以特别需要他人的陪伴,尤其是在生病的时候,显得尤为脆弱。老人也不例外,在我空闲的时候,也希望我陪他聊聊天,带给他一些青春与生命的气息。其实,老人不知道,我们医生和护士都爱和他聊天,整个过程与我们是一种享受与学习,老人是个很博学且富有生活情趣的人,知道我喜欢狗,就和我聊他以前养狗的趣事和狗狗的品种,以及养狗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我一直觉得爱狗的人都是内心善良且细腻之人,而老人刚好印证了我的想法。老人以前还会养蜂酿蜜,病房里的自带的蜂蜜都是出自他手,让人喝在嘴里、甜在心里。

住院时间久了,我也了解到,老人退休前是个单位领导,但他从来就没跟我提过这些,也从来没让家属向医生护士提出什么特殊的要求和照顾,经常对家人说,没什么事情就不要麻烦医生和护士,他们都很忙。对还是小医生的我提出的医疗要求特别配合,医从性也特别好,交待要拿本子按时记录自己每天的生命体征变化以及日常药物,他在治疗期间身体很难受,也会努力按时完成,每天,除了按我们医生的要求记录服药时间和感受,还会写一些的医疗感受和心得体会,字苍劲有力,一丝不苟。我们每天查房除了可以了解老人基本的生命体征外,还可以进一步了解他每天的心情。

老人曾经有一段治疗期间,肺部巨大肿瘤较前显著缩小,导师、家属和我都很受鼓舞,一些医疗同行也觉得是个奇迹,但老人既往基础疾病较多,病情好转没多久,又时好时坏,反反复复,最终没能逃脱病魔的魔掌,在全力抢救下还是去世了。在老人住院期间,接触到他的医护人员几乎都感受过老人像阳光一样温暖的慈祥。当他的女儿应我导师的请求把老人在住院期间写的日记发给我看的时候,泪水不禁润湿了我的双眼,他的音容笑貌又仿佛呈现在我的眼前。我记得日记中他着重写了一句话:“医护和心护”,当时导师查房的时候也曾经和他聊过这个话题,“医护和心护”是需要医护人员要用心在医疗上积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治疗方案,方式和方法可以灵活也需要耐心。医护人员不仅仅需要提供先进的医疗技术,同时也要在生活上关心患者。

在从医道路上,我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虽然我知道,在疾病面前我们很多时候是“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但“医护”和“心护”这四个字也将深深留在我的心里,去用心治疗和照护我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