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正文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栏目备份 -> 随笔故事 -> 正文

旧站栏目备份

《红军将领萧克》读后感

发布日期:2018-04-13 10:41:37 浏览次数:

分享到:

(周艳报道)受一位爱读书朋友的邀请,于3月10日下午参加了在江西新华文化广场举行的《红军将领萧克》的新书分享会。到了现场才知道,本书的作者是罗聪明,她的另一个身份是省纪委驻卫计委纪检组长。罗组长还是一位作家?太震撼了……她不仅是一名作家,还是一名小有名气的作家,发表了多篇中、长篇小说和散文集,曾获得江西省谷雨文学奖等奖项,如今又出品了这么一部气势磅礴的著作。外表纤弱,写的却是战争题材,真是人小能量大,佩服得不得了。与会的党史专家高度肯定了该书对史实和人物关系的正确把握,作家和文友对该书的文学艺术性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于我读这本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大家的发言中还有两点我感触颇深,一是时间要像海绵里的水那样挤着用。罗组长在本职工作之余,利用休息时间,历经两年,边读边写,边走边写,查阅了百余部书刊,走访数十位见过、听过、写过、爱戴萧克的各方人士;追寻萧克转战江西的足迹,探寻萧克挥师战斗的旧址,实地感悟峥嵘岁月的不朽传奇,几经打磨成就了这部著作。她是怎么做到的?我们真应该好好反思,现如今我们总是会以没有时间为理由不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二是每天少玩半小时的手机,多看半小时的书。如今很多人都沉迷于手机而忘了“书中自有黄金屋”,分享会告诉我们应该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才能不断提升自我。

从3月10日到现在的近一个月时间,我认真地读完了这本书,对萧克将军的了解从无到有,最后是肃然起敬。

萧克,原名萧克忠,湖南嘉禾人,1955年开国将帅授衔时,他在上将中位居第一;是驰骋沙场的战将,也是一名诗人、作家,大家都称他为“马背上的诗人”,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亦是开国将军中为数不多的活过百岁的高寿将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萧克在江西战斗、生活了八年,本书即是描写了这八年间,萧克如何由一位普通的北伐军战士一步步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红六军团军团长的。

作者本人理解中的萧克,是有着爱恨情仇的普通人,矢志拯救全天下穷人,却未能拯救四位亲人被恶霸地主勾结反动势力杀害的厄运;为报仇雪恨而从军,一心想要手刃仇敌,却时时在组织纪律面前纠结选择。他是马背上的浪漫诗人,一手拿枪,一手拿笔,无论歧路多艰,永远高歌猛进。他颠覆了“慈不带兵”的古训,每每对良知未泯的俘虏放一条生路,甚或救人于急难。他带农民军有自己独特一套,思想工作加土办法,将“土共”训练成打不散的“铁军”。他对党组织生死不二,即使身陷囹圄流落他乡,依然追寻到底;挨了批评受了处分,依然不改初心。

书中第66页写到:萧克说了一番鼓舞战士也鼓舞自己的话:“当初我们来当兵,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来由,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目的,但是到了现在,个人的目的已经不重要了。为了国民革命的胜利,才是我们最大的目的!”这段话教会我们应该要有大局观念。

第252页写到:在这个全军肃反的特殊时期,人人自危,萧克敢于站出来救人,分明是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这是一种可贵的血性与担当。这段话教会我们应该要作一个重情义、有担当的人。

文中多次提及萧克作战英勇、身先士卒,身负重伤浑然不觉,仍然冲锋在第一线,教会我们应该要始终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第254页写到:朱德以欣赏的目光望着这个年轻人,笑道:“独立五师刚刚组建,军事上和政治上都嫩得很,你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好好训练这支队伍。什么队伍交给你,我们都放心!”多么感人的信任啊,是萧克不屈不挠、勇敢无畏、淡定从容、胸怀坦荡、宠辱不惊、不忘初心、追求真理的优秀品格以及对战术的娴熟把握和对战略的驾驭自如和成为诗人、作家的才具与禀赋等赢得了首长们的信任。这些也正是我们需要好好学习的。

身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优秀品格,不忘初心,坚定信念,砥砺前行,争取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