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燕燕报道)最初拿到《红军将领萧克》这本书籍的时候,“他是马背上的诗人,是唯一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中国将军”这句简短的人物描述将我对萧克将军的陌生,直接过渡到了油然而生的敬仰。简介中指出,萧克上将终生对江西怀有故乡情结,而井冈山作为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下出生的我似乎本能的受到了这本书的强烈感召,从翻开第一页起,萧克上将的八年红色青春尽收眼底,作为一名晚辈读者,我满怀崇敬地了解了一代红军将领的风云事迹,作为一位当代共青团员,我如沐春风的深挖了这座革命精神富矿。
书籍中,萧克这个人物的出场让我记忆深刻,当时作为北伐军补充第五团辎重队的一员新兵,他在体力高度透支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只身站出来身负重任,为了完成前线供给任务,充分展示了勇气与谋略,树立了一个鲜亮的小人物形象,正如文中有关他出场环境的描述,像一点火花星子从黑暗里飞出。
“投笔从戎”经常会让我想起古代的一些典故,然而萧克将军的“投笔从戎”却是他人生当中最大的抉择,这个抉择的背后是他无法磨灭的仇恨与血泪。萧克将军决定“投笔从戎”,便将战场当成了自己一生的事业,自十九岁追随革命来到江西,便以江西为轴心,经历了北伐南昌、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五次反“围剿”、先遣西征等大风大浪,多少次,他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掉了队,却总是不畏困难,奔走在寻找队伍的路上;多少次,诱惑的选择摆在他面前,他却始终坚信组织,忠于内心。
如果说是战争成就了萧克,那么文学则让他在马背上绽放出了不一样的生命光华。在嘉禾甲种师范简习所读书期间,寒门学子的萧克自学了很多军事书籍,《孙子兵法》、《步兵操典》等一部一部啃读,成功圆了自己的黄埔梦后,他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曾经写下《赞蒋中正》诗感到羞耻,在与良师益友郑鸣英展开思想争论中与共产党越走越近,雄赳赳地踏进了一扇崭新的大门。在从军期间,萧克继续发挥在学校练就的演讲特长,经常给连队战士宣讲“党权主义”,或者坐在长江边,就着铁灰色的天空写诗,“咏铁军”、“会昌大捷”等诗篇一度频频让战士们鼓掌叫好,激昂了大家斗争的决心和勇气。面临挫败,熟人、朋友和组织都被秋风吹散的时候,一首《孤雁》成了他内心落寞的表达,军旅记忆犹在,过去的豪言壮语却不会因为失败而褪去热度。这些诗篇是萧克革命情怀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不甘失败、永葆爱国和革命热忱的表达。
革命浪潮中,有人沉沦、有人叛变、有人随波逐流,而对共产党有着坚定信念的萧克,一手拿枪、一手拿笔,他颠覆着“慈不带兵”的古训,放生良心未泯的俘虏、他用独特的方式将“土共”训练成了打不散的“铁军”、他对党组织生死不二,即使身陷囹圄流落他乡,依然追寻到底……,随着书页渐入尾声,这些书中刻画的萧克形象在我的脑海里日益鲜活起来。
作为一名当代共青团员,作为一位致力于肿瘤专科的护士,萧克上将的八年红色青春就像一座革命精神富矿,在挖掘“矿产”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信念和理想的重要。在人生的道路成长中,肯定会有不顺与烦恼,萧克上将用他的成长事迹力诫了我务必坚定对组织的忠诚、对事业选择的坚持,即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依然不忘绽放自己生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