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峰报道)骨转移病灶的形成是原发癌经血行转移,肿瘤细胞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原发癌易发生骨转移的肿瘤依次为乳腺癌、肺癌、肾癌、直肠癌、前列腺癌等。发生于脊柱的骨转移癌最多,其次为骨盆和下肢长骨,膝、肘关节等较少见。临床上骨转移表现为:剧烈疼痛,伴发骨折,抵抗力下降,患者不能正常进食等。骨转移患者不宜继续放化疗,因为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降低;不能过度运用麻醉药止疼,会抑制胃肠蠕动等。
肿瘤发生骨转移后,治疗难度加大,患者生存率降低,是否就意味着病人已“无药可医”、只能“坐以待毙”了呢?临床上有些癌症患者虽然发生了骨转移,但接受恰当的治疗后症状得到控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存活期。江西省肿瘤医院核医学科通过使用锶-89治疗,可以使骨转移灶缩小或消失,以缓解病情,延长病人的生命。
锶-89(89SrCl2)是第一个用于治疗原发性和转移性骨肿瘤的放射性药物,锶-89发射纯β射线,其能量为1.46MeV,半衰期比较长,可持久地维持药效,一般在注射一次后镇痛效果平均可维持6个月,有的可长达1年多。锶-89几乎不含γ射线,在骨组织的射程约3 mm,使病人的全身辐射剂量大大减少,对周围的亲友和工作人员没有任何影响。
锶-89主要治疗作用是镇痛,以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减少临终前的痛苦。静脉注射后,锶-89很快从血液中消失而聚集在成骨细胞组织,其在骨转移灶的摄取量是正常骨的2-25倍。治疗有效的患者(60%左右的患者)注射该药物2-7天后出现疗效(骨痛减轻,程度因人而异),治疗后4周90%的患者出现上述疗效,疼痛缓减或消失一般可持续3个月,有报道称最长可达15个月。全部病灶疼痛都能减轻或消除,有效率达85%。少数病人在治疗后2-3天出现疼痛加重(反跳痛或闪烁反应),一般持续3-4天。临床上还可以与WHO推荐的第一阶梯止痛药(非阿片类止痛药)联合应用,可取得更好疗效。锶-89亦可用于治疗不伴骨痛的骨转移,以预防和延缓骨痛的发生,副作用小。
临床上在锶-89治疗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锶-89的治疗的污染及疗效影响。没有在骨骼聚集的氯化锶(89SrCl2)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应避免污染:防止污染的尿液溅出,应优先选用坐便器;如有尿液溅在便池上或周围的地上,立即用双层棉质手纸擦拭干净;如被尿液污染,立即用大量流动的凉水反复冲洗,不要用力擦拭。治疗后48小时内不应使用钙剂,其余时间可以补钙。
注射后要密切观察血象变化并随访至少三个月(治疗后1个月内每周一次,后两个月内每月一次),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处理并一直观察到恢复正常为止。重复治疗间隔时间需要根据病情的进展和患者的全身状况而定,一般情况下,氯化锶(89SrCl2)重复治疗间隔3个月或更长时间。
该科希望通过锶-89治疗,让更多骨转移患者缓解病情、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病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