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像 梁谦
(潘赟 谭娟报道)9月22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江西省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启动暨技术培训会在南昌召开。自即日始,南昌市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新建区、高新区、经开区、红谷滩新区8区居民,可以享受肺癌、乳腺癌、肝癌、上消化道癌、结直肠癌五大癌症的免费临床筛查。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省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丁晓群,省卫生计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万筱明,国家癌症中心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主任陈万青、副主任李霓,省卫生计生委疾控处处长操秋阳,省癌症中心主任、省肿瘤医院院长钭方芳,省肿瘤医院名誉院长毛伟敏,省疾控中心党委书记范为民,国家和江西省癌症中心专家,南昌市、项目区卫计委、疾控中心相关领导和承担项目医技人员近200人参加。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温晓明主持启动会。
赫捷指出,肿瘤的发病情况和现状不容忽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肿瘤防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出把肿瘤作为防控重点,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赫捷指出,肿瘤防控有很多成绩,还有很多难点。第一是预防难。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造成肿瘤登记比较难;以医院为基础的肿瘤登记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水平有一定差距;肿瘤防控知识宣传力度还要加大。第二是发现难。来医院看病的病人70%都是中晚期,早期比较少,生存率就低,就要提高早诊早治率来降低肿瘤病人的死亡率、提高生存率。第三是同质化难。医疗水平参差不齐,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医疗水平有一定差距。第四是规范化诊治难。肿瘤治疗有外科、内科、放疗,各地各级医疗机构严格执行指南、标准不规范。
赫捷强调,要建立国家肿瘤大数据平台,所有医疗机构共建共享信息,为标准化规范化诊治提供依据,提高所有医疗机构水平。
万筱明指出,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对发现癌前病变并及时干预,提高癌症治愈率、生存率和生命质量,减轻患者负担,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通过项目实施,将进一步提高全省疾控机构、医疗机构癌症综合防治能力,为我省城市癌症高危人群评估、筛查和早诊早治,及处理模式的探索,提供新的有效的途径。
万筱明强调,项目单位要加强沟通、密切协作,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要求,高标准推进项目实施,为我省癌症防治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钭方芳表示,项目落地江西,是国家癌症中心为江西老百姓谋福利、对江西人民的厚爱。她指出,项目启动后,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癌症防治知晓率、发现癌前病变;提高早期癌症诊断率和治愈率,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负担;探索城市常见癌症高危人群评估、筛查和早诊早治方法及管理模式。将不辜负国家癌症中心、省卫计委的期望,高标准、严要求、保质量扎实推进项目,为癌症防治事业做出努力。
启动仪式后,国家癌症中心专家带来了“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总方案解读”、“高危人群评估技术方案”、“癌症筛查方案和数据管理”、“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随访方案”、“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督导方案介绍”、“国家癌症防控信息管理平台—江西分中心应用系统介绍”等技术培训。
据了解,国家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是国家重大医改专项和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惠民项目,目前已在全国20个省市开展。项目包括危险因素问卷调查和高危人群评估、癌症筛查、卫生经济学评价及随访。
项目启动后,我省将在南昌市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新建区、高新区、经开区、红谷滩新区8个区居民开展五大类癌症早诊早治。凡在以上实施项目区居民,年龄在40-74岁,本区户籍常住人口(在本地居住3年以上),自愿参加并能接受问卷调查者,可与所在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系。
问卷调查由南昌市、8区疾控中心完成,高危人群筛查由江西省肿瘤医院完成。
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参加对象的基本信息、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习惯、心理和情绪、疾病既往史、恶性肿瘤家族史、女性生理和生育史等内容。
每年拟问卷调查3万人,并按美国NCI标准要求,评估筛选出不少于6000人次五大癌症(肺癌1800人次、乳腺癌1200人次、肝癌1200人次、上消化道癌900人次、结直肠癌900人次)的高危人群。
社区服务中心通知高危人群,自行前往江西省肿瘤医院进行相关癌症筛查和进一步诊断、治疗。
评估出的非高危人群,主要进行防癌抗癌科普宣传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