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正文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栏目备份 -> 随笔故事 -> 正文

旧站栏目备份

关注糖尿病,不做“小糖人”

发布日期:2022-04-25 15:36:51 浏览次数:

分享到:

(刘媛报道)随着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变化,糖尿病患病率日趋增多。江西省肿瘤医院特需病房护士们带大家深入了解糖尿病方面的知识,教大家不做“小糖人!”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0.9%,它的病因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利用缺陷所引起,长期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器官损害,导致眼、肾、神经、血管、心脏等器官出现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性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

我们先了解下糖尿病诊断标准:第一种典型糖尿病症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随机血糖监测≧11.1mmol/L,伴有尿痛阳性。空腹血糖≧7.0mmol/L,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11.1mmol/L。糖尿病诱发因素有遗传因素,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比1型糖尿病更明显。环境因素:主要是指不良生活方式,如高脂肪饮食、肥胖等。感染与免疫因素是1型糖尿病发病的主因。

糖尿病应该如何进行监测和治疗呢?接受胰岛素治疗或正在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每天监测4-7次。1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12mmol/L每天监测4-7次。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16.2mmol/L每天监测4次。反复出现低血糖、妊娠、备孕、调整胰岛素的用量时,要及时监测血糖。监测血糖时间:每天监测4次:三餐前,睡前;每天监测7次: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不同时间段监测血糖的意义。空腹血糖:主要反映在基础状态下(最后一次进食后8-10小时)没有饮食负荷时的血糖水平,是糖尿病诊断的重要依据。餐后2小时的血糖:反映胰岛B细胞储备功能的重要指标,即进食后食物刺激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睡前血糖反映胰岛B细胞对进食晚餐后高血糖的控制能力。是指导夜间用药或注射胰岛素剂量的依据。随机血糖:可以了解机体在特殊情况下对血糖的影响,如进餐的多少、饮酒、劳累、生病、情绪变化、月经期等。治疗可使用药物治疗和运动疗法相结合,口服药物治疗,胰岛素促分泌剂,如格列喹酮、格列本脲等格列类药物,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伏格列波糖,口服药物只适用于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分短效、中效和长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主要是控制餐后血糖,睡前要注射中长效胰岛素。运动疗法:科学合理的运动有助于血糖的控制,规律性的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强降糖药物的疗效。运动形式可多样,如快步走、健美操、打太极拳、跑步、游泳等。饮食治疗:饮食多样化,少吃多餐,低盐少油清淡饮食,戒烟戒酒,少吃水果:每天只吃一次(200g),血糖控制不佳时用西红柿、黄瓜替代。荤素搭配:以“白肉”为主,如鸡、鱼、鸭、虾等,忌食“红肉”,如猪、牛、羊等。多食高纤维食物:绿色蔬菜、各种菜瓜类。

大家如果按要求做好血糖监测,并按医嘱用药结合运动疗法,控制饮食将血糖进行有效控制,就大可不必担心成为“小糖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