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正文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旧站栏目备份

术中医患正常“对话”,可最大程度保护患者脑部功能

发布日期:2022-05-05 17:02:31 浏览次数:

分享到:

(张晓莉报道)江西省肿瘤医院麻醉手术室神经外科手术间,正上演着一段“特殊”对话。

“能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吗?多大岁数了?”

“周xx,54岁。”

“来,竖起左手大拇指……非常棒!来握一握右手,对,很棒……”

仔细一看,是正在手术的周女士被“叫醒”与医生进行对话,而主刀医生李东海主任正在患者打开的颅骨内寻找肿瘤具体位置。

实际上,这番令人难以想象的操作有它专业的术语名称——“术中唤醒开颅术”,也被称为“唤醒麻醉下功能区脑肿瘤切除术”。这是脑外科医生针对不同的患者病情需要选择的一种手术麻醉方式。目前在国外已经开展了近20年,在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成功病例报道。

术中与患者聊天可降低脑部功能损害

术前,巡回护士张晓莉访视周女士时,周女士反复询问术中喊醒她会不会痛,手术后她还能说话看东西吗?对于即将开始的手术,周女士充满了焦虑。

对于周女士的疑问,神经外科李东海主任解释到:唤醒手术是在颅脑手术中,通过减少镇静药物的剂量来唤醒患者,并利用电生理监测方法监测患者脑功能区的分布。这是一种有效的功能区保护技术。唤醒患者进行功能区监测好比是一个“扫雷”的过程。在术中需要在切除病变前将患者从麻醉状态中唤醒。在清醒状态下,让患者完成与各功能相关的监测任务,并通过电刺激的方式精确识别和区分大脑重要功能区的位置,继而使术者能够通过从非功能区区域入手切除病灶。医生和手术团队知道了哪里是禁入区,他们在大脑图谱系统中标识出了该区块。这个系统就好像GPS一样,将周患者的大脑中每一个区域分块。与常规全麻下行脑部肿瘤切除术相比,清醒麻醉下的整个围手术期时间也会明显缩短。但这类手术要求病人有较好的心理素质。

多科协作降低手术风险

术前,麻醉医生肖华平主任、巡回护士张晓莉、洗手护士伍美霞一起参与了神经外科手术方式讨论。

由于唤醒手术对于麻醉医生的技术要求非常高,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不一样,合并症也不一样,身体素质不一样。虽然每种药物都是短效的,但具体用到一个人身上,其代谢有不同的时间,代谢情况都是非常难预料的。因此,为了术中唤醒的过程中患者能在该醒的时候醒,该睡着的时候睡着,并且患者醒来的质量能够配合外科医生的指令,麻醉医生肖华平主任全程关注麻醉药物的用量,反复插管。

巡回护士张晓莉配合麻醉医生唤醒患者,保证各项管道的通畅,并不断湿润患者口唇,安抚患者情绪。

在神经外科医生、麻醉科医师、手术室护士的通力合作下,成功并完整摘除了周女士的脑内肿瘤。经确认完整保留了患者的语言及肢体功能后,才让患者安然入睡。两个多小时后,手术顺利结束。

术后第二天,周女士就开始在床边进行恢复性活动,语言功能亦正常,目前已平稳渡过围手术期,说话、行走功能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