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欣报道)五月的上海,夜里还略微冰凉,今晚的月亮格外圆,散发着朦朦胧胧的柔光,让人容易喜欢上这样静谧的夜。
22:00点,换好洗手衣,戴好口罩帽子,准备上班。23:20到达目的地,穿戴好防护用品,跟随同组队友们穿过长长的缓冲走廊,乘坐电梯到达上海市东医院十楼病区。
00:10交接完毕,面对眼前的病房环境、护理文书系统和上海方言,目及耳闻处,从一开始的陌生手足无措,而现在已慢慢适应,慢慢上手各班工作。
与新冠肺炎病毒斗争的这两年多来,经验告诉所有人:这个病毒对老年和有其他疾病的患者非常“不友好”。而我们所在的上海市东医院这些患者,大部分是老年患者,除感染新冠之外,还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梗等多种基础疾病,诊疗护理工作更加复杂,任务难度再升级。
对于我们来说,最难的莫过于给各位患者行抽血、输液等穿刺治疗。记得新入院一位患有肺癌的叔叔,由于长期的治疗,他与家人辗转各个医院,入院后医生开具医嘱需要给他抽血,当我准备好用物到床旁准备给他抽血时,他特别排斥,“囡囡,我的血管很难找喂!我经常打针,以前在医院抽血她们都找不到血管,侬能找到伐?”“叔叔,我是来自江西省肿瘤医院的护士,以前就是在肿瘤科工作,您放心,我会尽量给您找血管,好吗?”听到这里,他慢慢伸出手,扎上止血带,轻轻的拍打手臂。确实,经过漫长的治疗和长期输液,这位叔叔的手臂上已经到处是针眼及损伤了,手背上还有几块淤青,他告诉我是因为前几天还在其他地方治疗输液,由于血管条件差,每次抽血输液都要换好几个人才能成功。戴着面屏、双层手套,几乎看不到血管也感受不到血管的弹性,我告诉自己不能慌,慢慢来。很快,在左前臂隐隐约约看到一根血管,用手再仔细感受了一下,确定好位置后,迅速的消毒、穿刺、一针见血,我心里松了一口气,抽完血,拔针、按压,一气呵成,发现患者还紧闭着眼时,轻轻拍了拍他的手,“已经抽完了,叔叔,您感觉怎么样?”“啊,已经完事了吗?没什么感觉啊,囡囡,蛮好额,侬技术好!”听着带着上海口音的称赞,我心里非常有成就感。
宁静的夜晚,患者大部分已安静入睡,可病区里,似乎没有过黑夜。上着夜班的我们,布满血丝的眼睛里依然盛满着患者的安全,留取各种标本、补钾、补液、翻身拍背吸痰、血糖、血氧饱和度、血压监测、出入量记录、护理文书书写等等,仔细核对着新开医嘱并打印,电话向药房申领药品,协调着病区里的大小事宜,一切忙而有序地进行着。我们必须时刻紧绷着一根弦,注意着患者的细微变化。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发生着令人感动的故事。医身更医心,因为定点医院老年患者居多,因此我们必须拿出百倍的耐心和细心,化身为“子女”哄“老小孩”,极其认真地对待每一名患者,时刻问病、查体、护理,确保第一时间发现情况,让病人能够及时救治。
突发的疾病固然摧枯拉朽,但挺过的伤疤却能够赋予新生。抗击疫情的这几年,我们目睹了太多的人间悲痛,但我们感受更多的是温暖,是坚守,是大爱无疆,我们见证过无数生命的坚强,也目睹过无数“孤勇者”逆行而上。等这一场疫情过去,人们会摘下口罩露出欣喜的笑容,街道也会再次行人车马川流不息,明媚的阳光终会照亮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