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春涟报道)1895年11月8日夜晚,德国物理学家伦琴(Roentgen)在实验室进行阴极射线特点的研究中发现:放电的玻璃真空管不仅发射看得见的光,还发射某种看不见的射线。该射线穿透力很强,能穿透玻璃、木板和肌肉等,也能使黑纸包着的底片显影,但对骨头难以穿透。伦琴还用这种射线拍下他夫人手骨的照片。他认为新发现的射线本质很神秘,只能算一个未知物,于是就把数学中表示未知数的“X”借用过来,称之为“X射线”。后来经过科学家们多年的研究,才认清了“X射线”的本质,它实质上是一种光子流,一种电磁波,具有光线的特性,是光谱家族中的成员,只是振荡频率高、波长短罢了,其波长在1~0.01埃。X射线在光谱中能量最高、范围最宽。由于其能量高,可穿透一定厚度的物质,能量越高,穿透的物体越厚。因此医学上用来透视、拍片和放射治疗。
在放射性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放射性核素在衰变时可放射出三种射线:α、β、γ射线。α射线实质上是氦原子核流,其电离能力强,但穿透能力弱,一张普通的纸就可以挡住,放射治疗中基本不使用它。β射线实质上是电子流,电离能力较α射线弱,而穿透力较强,常用于放射治疗。β射线有两种:一种是带负电的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电子线,因其突出的物理剂量特点常用于治疗浅表肿瘤和偏心部位的肿瘤;另一种是带正电的正电子β+。γ射线本质上同X射线一样,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甚高的电磁波,是一种光子流,不带电,以光速(30万千米/秒)运动,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常用于放射治疗。以上属于低线性能量转换(linear energy transfer,LET)射线。此外,还有高LET射线如快中子、质子、负π介子等等。快中子具有相对生物效应高、氧增强比低的特点。质子具有Bragg峰,剂量分布好、旁向散射少、穿透性强、局部剂量高,适于治疗颅内肿瘤、脊髓瘤及低分化软骨肉瘤等。负π介子具有Bragg峰、相对生物效应高、氧增强比低的特点,其突出优点是在射程末端被碳、氢、或氧元素俘获致其核爆炸产生短射程的电离碎片,因而局部剂量高且LET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放射线的认识不断提高,放射线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