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正文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中心

告别“畸胎瘤” 25岁姑娘带“双重感谢”复诊!

发布日期:2025-09-19 15:50:36 浏览次数:

分享到:

(周欣报道)“畸胎瘤”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可怕,实际上是一种常见的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它并非字面上的“怪胎”,而是源自生殖细胞,内部可能含有油脂、毛发、牙齿甚至骨骼组织。

25岁未婚的小雨(化名)从未想过,自己的身体里会藏着一颗“定时炸弹”——卵巢成熟性畸胎瘤。拿到检查报告的那天,她反复确认“良性”两个字,却还是被“肿瘤”二字吓得心慌:“我还没结婚,手术会不会有影响?以后还能正常生活吗?”带着满肚子的焦虑,她走进了江西省肿瘤医院妇科肿瘤科,也走进了一段被温暖包裹的治疗时光。

第一次见到主治医生万秋燕时,小雨的声音还带着颤抖。可万秋燕没有直接讲病情,而是让小雨先坐下来,笑着说:“先别慌,咱们慢慢说。”随后,万秋燕用通俗的语言拆解病情:“这是卵巢里常见的良性肿瘤,就像长了个‘小土豆’,通过手术把它完整挖出来,还会尽量保护你的卵巢功能,不影响以后的生活。”为了让小雨更放心,万秋燕还拿出纸笔画出了简易的手术示意图,一点点讲清操作流程,连术后恢复的细节都没落下。

术前准备阶段,妇科肿瘤科的护士们成了小雨的“贴心姐姐”。知道她怕疼,护士每次打针都会轻一点,还会用聊天转移她的注意力;发现她因为紧张睡不着,夜班护士会多来病房两趟,帮她掖好被角,说句“放心睡,有事随时叫我”。“原本以为住院会很孤单,可这里的护士比家人还细心,让我觉得特别安心。”小雨说。

手术很顺利,当万秋燕医生走出手术室,告诉在外等候的小雨家人“肿瘤切得很干净,一切顺利”时,小雨的妈妈红了眼眶。术后恢复的日子里,万秋燕医生每天都会来病房查看小雨的情况,从伤口愈合到饮食建议,事无巨细;护士们则帮她做康复训练,教她怎么下床活动,怎么预防术后并发症。

不到一周,小雨就达到了出院标准,出院那天,她拉着医护人员的手,反复说着“谢谢”,心里已经悄悄记下了要“再做些什么”。

出院后不久,小雨拨通了12345政务服务热线。电话里,她清晰地报出江西省肿瘤医院妇瘤肿瘤科的名字,还有万秋燕医生的名字:“我要感谢她们,不仅把我的病治好了,还让我一点都不害怕。万医生耐心,护士们贴心,这样的医护人员太让人感动了。”这通跨越屏幕的感谢,成了科室收到的一份“特别礼物”。

3个月后,小雨准时回到医院复查。这一次,她手里多了两面鲜红的锦旗。走进医生办公室,她把写着“妙手回春除病痛,悬壶济世救苍生”的锦旗郑重地递到万秋燕手中:“万医生,谢谢您把我从焦虑里拉出来,还治好了我的病,这面锦旗是我的心意。”随后,她又走到护士站,将另一面“精准诊疗显匠心,温情护理似亲人”的锦旗送给护理团队,对着护士们深深鞠了一躬:“谢谢你们那段时间的照顾,你们就像我的姐姐一样。”

面对这份感谢,万秋燕笑着说:“这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对医生来说,患者的康复就是最大的成就,患者的认可,比任何荣誉都珍贵”。

在江西省肿瘤医院妇科肿瘤科,“医德”是万秋燕医生团队为患者反复打磨的手术方案,是考虑到小雨未婚时对卵巢功能的格外保护;“医风”是护士们声声暖心叮咛,是深夜病房里那盏为患者留的暖灯。她们用专业驱散病痛,用温情化解焦虑,让“肿瘤”不再是冰冷的恐惧,让病房变成了有温度的港湾。

这场与“卵巢畸胎瘤”的相遇,对小雨来说,是一次意外的考验,却也让她收获了最珍贵的医患温情。而对医护人员而言,患者的每一次感谢、每一面锦旗,都是坚守初心的动力。毕竟,医学护理从来都止不只是技术的较量,更是人心与人心的靠近——当医生多一份耐心,护士多一份细心,患者就多一份安心;当患者多一份理解,多一份认可,医患之间就多一份信任。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才是医疗最动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