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燕燕报道)PICC置管对于绝大部分患者而言,其恐惧程度常常不亚于一台手术。如何让患者在这项陌生的操作面前真正感受到放松与关爱,语言交流是第一步。
近日,江西省肿瘤医院静脉置管室接诊了一位70岁的刘大爷,刚进入置管室内,老爷子便用他那让人听不太懂的方言表达着焦虑、恐慌,内容大概就是“会不会很痛”、“要不要打麻药”之类的。为了安抚患者的情绪,置管室的护士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其沟通。然而,老人家根本听不懂普通话,依然自顾自的表达着自己的负面情绪。
此时,静脉置管室的进修护士成甜表示自己大概能听懂患者的方言,于是她用家乡话尝试着与患者沟通。果然,相近的方言瞬间拉近了护患间的距离,老人渐渐与成护士熟络起来,整个置管过程,老人配合度极高。冲破了语言的隔阂后,既消除了老人内心的恐惧,也大大促进了置管后导管维护的宣教工作。
在PICC置管室内,由于操作时长的需要以及对这项操作的完全陌生,还有家属的无法陪同,再加上语言沟通上的障碍等,都可能使患者焦虑、恐慌。如何让患者更好的配合,如何让他们感受到尊重与关爱,置管室护士们总是力所能及地从细节着手,尽可能注入更多的温暖,让患者们即便在这间全然陌生的置管室内,依然可以收获一份归属感。